萨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每日一课,念佛求极乐用心如镜怎么练面
TUhjnbcbe - 2021/3/26 11:35:00
點上方藍字“滨海海贤学习班讲堂”關注我們!编者按中医圣典《*帝内经》讲了一个简约而深邃的道理:尘聚成沙,沙聚成石,石聚成山。一天拾一粒米微不足道,一年可积一袋米;一天丢一粒米不见减少,一年可掏空一袋米。我们每天真学一点,真做一点,真改一点,此生一定要信愿念佛求生极乐!

第一节课

敦伦尽分,闲邪存诚《用心如镜怎么练?面对一切人事境缘提起佛号》

成德法师主讲

/08/23英国兰彼得

音频学习:

课程全文:
  
  
  
  


  佛法里面常常说事事无碍,这个是《华严》里面讲的。《华严》讲的是宇宙人生真相,所以确实是无碍。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哪个人、哪件事物是障碍?本身就是我们的念头产生分别执着。所以本身这个人事物是没有障碍的,障碍在我们的念头。所以这个认知就非常重要。蕅益大师说的,「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老人家还特别把蕅益大师这段法语写成墨宝,不知道有没有发给大家过?我今天要记得发给大家,「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至人除心不除境」,这个至人就是形容等于是圣贤这种水平的人,他是除心,就是他转变他的心,不是去要求外在环境,不管是人事环境还是物质环境的改变,至人除心不除境,「愚人除境不除心」,在这个单位工作不欢喜了,都是老板不好、同事不好,换一个我问题就解决了,再换一个还是一样。
  我们有一个马来西亚的同仁,她年轻的时候,她一些朋友交男朋友,然后还找她去帮忙看。然后她就发现她的朋友刚开始跟这个男孩子交往,然后讲话都是轻声细语的,「请、谢谢你」,都是这样的态度。然后她观察,基本上不会超过三个月,就变成:「那个辣椒你给我拿过来。都那么久了,你还不知道我喜欢吃辣椒吗?」然后再过一段时间就吹了。然后再换一个,前面还是「请、对不起对不起、谢谢谢谢」,还是这个态度,保持不了太久。所以等于是说不能把责任都推到境界上面去,这完全就解决不了问题。所以蕅益大师这段话,对我们修行还是很大的帮助,很大的一个提醒。
  所以我们假如心用对了,会用心,真的就像师父墨宝当中也写到:「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因为我们的心态用对了,就没有不好的人事物了。就像《弟子规》也教我们:「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那就是好人、坏人都是我们的老师,都在让我们提升、进步。这个就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等于是他遇到一切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任何的境缘都是他的增上缘,所以他才当生成就。而且他叫善财,善是善根,财是代表福德。等于是我们随时保持一个善财童子的态度,向一切人、向一切事物学习,只有我们是学生,其他的一切都是老师,都是来教导我们的。就像印光祖师说:「看一切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人实是凡夫。」就像我们在扮演我是领导者的角色、我是父母的角色、我是老师的角色,我们在扮演这个角色,我们还是以只有我是学生,其他我们面对的,不管是小孩,还是下属,还是自己的学生,我们还是只有自己是学生,他们都是善知识。
  当然,大家听我这个意思要理解那个义理,你不要去给你的儿子、女儿说,你是我的老师,不是这个意思。就是说你今天面对你的小孩,他很调皮,或者他回嘴了、犯错了,在那个当下,你还是保持要护好我的心,他现在这个行为现出来了,他是在考验我,我的脾气压不压得住。这个时候我还是保持看一切人都是菩萨,我们家这个孩子就是我的小菩萨,他是来给我考试的,看我这么频繁的跟他相处,我的性子能不能耐得住,我的火能不能不发,那你看,我们的儿女不就是我们修行的增上缘吗?
  而且家里人是最难练习的,练功夫的。为什么家里人最难?因为频率很高。你看看其他的比较远的亲戚朋友,他可能一段时间才给你考一次试,身边最近的人,一天从早给你考到晚。假如他的一些行为你把它放在心上了,然后一次、二次、三次都放在心上,最后实在受不了了,可能就压不住,就火烧功德林了。
  所以我们说学佛是恢复真心,真心是什么样子?祖师很慈悲,他用具体的一个东西让我们去体会。他们说:「用心如镜」,心要像镜子一样。庄子也说道:「至人之用心若镜」,刚刚我们提到这个「至人」,庄子也提到了。至人之用心若镜,像镜子一样,「不将不迎」,这个不将不迎就是提醒我们,你事情还没遇到,你不要就在那里担心、害怕、烦恼,明明还没有来,你已经迎上去了,「应而不藏」,你看这个应而不藏告诉我们,境缘来了,很真诚、恭敬、慈悲面对它,礼敬诸佛,去面对这个人事物,去应它;可是这件事经过了,不藏,不藏就是不要落在心上,过去了,心还是清清净净的。人一落在心上,他可能就会有懊恼了,可能就会有记恨。因为你把过去的事情印在心上了,事情还没到,你因为上一次的印象,又对未来产生担忧、产生害怕。这个我们都要观照自己,我面对未来的事,是很平常心的去应它,还是还没发生我就已经很担心了?俗话说的,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那个就是印象落得太深了。
  当然,我们体会到了,不能去落这些不好的印象,甚至于好的印象也不能落得太深。比方说你去吃一个东西,太好吃了,印象落得太深,回去以后常常想着要吃,连工作都不专心了,哪天再去吃一次,这个就产生贪心了;不好的事又产生恐惧心,心都不清净了。所以古人提醒我们,用心如镜才是慢慢接近我们的真心。
  我们虽然懂这个道理了,那个都还要一直练习。怎么练?有过去的懊恼、怨恨起来了,有未来的担忧起来了,马上不怕念起,只怕觉迟,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起来了。慢慢慢慢,阿弥陀佛容易起来了,这些过去烦恼、未来烦恼、现在烦恼就不容易起来了。所以修行其实就是两件事,事实上这两件事再深入去看,一件事,就是生处令熟、熟处令生。就是本来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的烦恼很熟,常常起来,念头相续不断,止都止不住,这个熟处,慢慢让它不要起来了;这个佛号很陌生,慢慢的让它熟了,随时有妄念起来,他就阿弥陀佛、阿弥陀佛,他就生处令熟了。
  所以平常我们就不打这些过去、现在、未来烦恼,我就念阿弥陀佛。真的有事情来了,因为我们常常在念佛,心就保持在比较清净、比较平静的状态、比较真诚的状态。然后真的有事来了,我们就以平常念佛的这种真诚、恭敬,去面对一切人事境缘。然后面对完了,佛号再提起来,也不会落印象,也不会去担忧,过去就过去了,也不用去懊恼,那就用这句佛号把我们过去、现在、未来烦恼打掉了。我们就变得什么?安住当下,我现在没事,我就安住在念佛,念我的自性,念无量光、无量寿;事情来了,我用这个真诚、恭敬、慈悲心去面对一切人事境缘。这个就是应而不藏,我不会落那些印象,影响我的清净心。
  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了,可是要记住,我们现在学佛法,特别要谨慎,有一个心态,就是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有一位女士,她最近比较积极学佛了,道理懂得也多了,她就发现自己现在对另一半的要求愈来愈多了,她自己有警觉到。因为道理懂了,假如向外看,她可能觉得另一半这个不对、那个不好,就很容易见另一半的过。所以我们要接受佛法,要有一个很重要的态度,严以律己,宽以待人。别人落印象,对我有成见,我们宽以待人,这个很正常,一般人都会落印象,你不会怪他对你有成见,没关系,日久见人心,我再好好做,慢慢慢慢他那个成见就会化掉了,是我自己一开始的第一印象给人家不好的,这个宽以待人;严以律己,我要要求自己,对别人不要落印象,不要对人有成见,这叫严以律己。
  这个心态非常重要,这叫忠恕之道,孔子一生的教导,这两个字贯穿在里面。忠,严以律己;恕,宽以待人。我们学每一段经教,一定要有忠恕,只要没有忠恕,这个经教反而变成我们去见人家过的增上缘,那就麻烦了。所以这个也是善用心,善用忠恕之道来领纳经教。
  就像上一次洪居士有提到,她母亲可能是那个脚伤太久了,她可能也很难受、很煎熬,后来用塑胶把它包起来。当然家里人一看,妳这个不就不透气了吗?那不就更严重了吗?怎么搞的、怎么这么做?她已经难受了,这个时候再这么讲,她铁定更难受。但是我们家里人假如变成一看到她那个动作,先没有指责她,先去体谅她,她一定是时间拖那么久,拖得她也很难受、很烦躁的时候,有时候人做出来的行为就没考虑那么多。这个时候,「妈,妳一定很难受,我对妳关心不够,应该带妳去看医生,或者给妳想什么办法,是我关心不够」,这个就是严以律己;「妈,妳一定很难受吧?」这宽以待人。所以我们跟亲人之间相处,我们都是忠恕的时候,对方就感觉温暖。我们一严以律人,可能对方就有压力、就难受了。所以我们家庭的气氛跟我们的心念有关,整个家里的氛围,依报随着正报转,随我们的心念在转。所以大家忠恕之道也要相续不断,不可须臾离也。
  这个忠恕,成德,刚好我们刚刚讲到落印象,我就联想到佛陀那个时代有一个弟子,叫做毕陵伽。这个毕陵伽他已经证阿罗汉果了,他的前世算是大富长者。结果有一个他的女婢,他的仆人,刚好这一世转成恒河的女神。毕竟她是恒河神,很多人去拜她。但是因为他已经证阿罗汉果了,他知道这个恒河神是他前世的婢女,他每一次要经过恒河,他就说:「恒河小丫头,恒河小丫头」,他就叫人家小丫头,然后就「帮我开路」。人家是恒河神,都被人家膜拜,你每次要过去叫她小丫头、小丫头,她很生气,就跑到佛陀那里去告这个毕陵伽状。一告状,佛陀很慈悲,「妳不要生气,妳不要生气,我请他出来给妳道歉,他已经证阿罗汉了,他不会傲慢的,我请他跟妳道歉。」结果毕陵伽就出来了,「哎呀,太抱歉了,太对不起妳了,小丫头、小丫头,抱歉、抱歉」,他还在叫人家小丫头。他念头里面没有傲慢,但是习气还在。
  佛门有一个比喻,就是那个酒瓶,它完全已经没有酒了,完全都把它蒸发了,放进烤箱里都烤了,没有一点酒的成分,可是还有酒味在。像听完这个故事,比方说我们假如用忠恕之道来体会,我们用恕道,连阿罗汉都有习气,那我们都还是凡人,哪有人不能包容、不能原谅?这个是宽以待人,恕道,连阿罗汉都有习气,那一般凡人有习气,有什么好计较的?严以律己,连证阿罗汉都有可能没有傲慢了,傲慢的习气还会让人家生那么大的烦恼,那我们面对自己的念头就要更谨慎,不能放纵,连阿罗汉都有可能因为习气伤人,那我们得护好自己的心念,不再造新殃,不要去恼害众生,那这个故事就对我们跟与人相处都有很好的启示。所以每个故事真的都有自受用、他受用。
  今天一开始是说,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人人是好人,事事是好事。我们用对心,我们每一天都是善财童子,善根福德都在增长,当然每天都是好日子,每个人都是来成就我的,每件事都是我提升的缘分,那怎么会不快乐?所以老和尚才说:「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我们真把佛法用上去了,真是享受,有佛法就有办法。

——恭录自:德国净宗同修交流会

(第二十一集)

第二节课

信愿念佛

《一心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心,一心愿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一心持名就是阿弥陀佛的德,心愿德行全同阿弥陀佛,这叫住于定聚》

音频学习:

课程全文:
  


  
  


  净宗练的方法极端的微妙,就是念佛,起心动念了,赶紧念佛,分别执著了,赶紧念佛,务必使六根接触六尘境界统统回归到阿弥陀佛。我的念头,起心动念就是一句阿弥陀佛,除阿弥陀佛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别的法门是没有念头,这个很难。净宗法门准许你把所有念头归成一个念头,这个好办,这个念头就是阿弥陀佛。我们稍稍试试就晓得,没有念头是不可能的,那妄念一个接一个。现在用阿弥陀佛代替一切妄念,代替一切杂念,只许这一念,不能有第二念,这法门就成功了。微妙到极处,这就是定。我们的定就定在阿弥陀佛上,就定在这句佛号上。如果定在阿弥陀佛像上,那是观像念佛、观想念佛,没有这个持名方便。定在佛号上叫持名念佛,十六观里头第十六观,最后一观,最后一观也是最殊胜、最微妙的一种念佛方法。我们今天念佛功夫不得力,原因在哪里?念佛的时候有杂念,念佛的时候有妄想,妄想杂念纠缠,让你念佛功夫不得力。我们想不想往生?真想往生那你真要放下。这个地方放不下,心里想往生是去不了的。真正要想去,一定要放下,不能再搞假的了。


  今天有许多同修告诉我,他们有缘,有这个条件,想建道场利益众生,画的这些图给我看,我看规模都非常大。哪里去找那么多真修行的人?真正修行人不会去住那个道场。真正修行人就在现实生活环境当中,修什么?修念佛三昧。这个地方「住正定聚」就是念佛三昧,就在现前环境当中他得定了,定在这一句佛号上。见色闻声跟大家和光同尘,心里头全放下了,什么事都没有了。就这一句佛号,他法喜充满,他信心十足,决定得生,这个我们不能不知道。我们先学著心同佛心,一心念佛就是阿弥陀佛的心,一心愿生就是阿弥陀佛的愿,一心持名就是阿弥陀佛的德,心愿德行全同阿弥陀佛,这叫住於定聚。


  定聚是佛学的名词,「指正定聚,乃三聚之一。三聚包括一切众生」。聚是聚类的意思。把一切众生分为三大类,叫它做三聚。三聚通大小乘,但是意思不一样。「一者,(一)正定聚,必定证悟者」。我们念佛如何入正定聚?正定聚必定证悟,在念佛法门,必定往生。这个正定就是定在佛号上,除佛号之外真放下了。先开始的时候,世间所有一切事都不要管,到自己真正定住了,管事也没有关系,管一切事心还是定的,这就可以管事。管事的时候妨碍我心,心不清净的时候,千万不能管;到不受外面境界影响了,可以。也就是说,处理事情的时候,心里还是阿弥陀佛。处理事情的时候,你一心去管事,管完之后立刻就回归到阿弥陀佛,那些事情没有放在心上,这个可以。如果管事,心上还有那个事的影子就不行,那就不是正定聚。这是第一种,必须要搞清楚,真要得念佛三昧可以,没有得念佛三昧不可以。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二二八集)

第三节课

求生净土

《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不往生》

音频学习:

课程全文:


  


  「直以发菩提心,一向专念阿弥陀佛为宗」,修学的宗旨。修学最高指导原则,就这两句话,「发菩提心,一向专念」。而发菩提心这一句,蕅益大师在《要解》里头讲得太好了,印光大师非常赞叹。古大德没说过,他说出来了,他说真信有极乐世界,真信有阿弥陀佛,这就是发无上菩提心。菩提心是愿、是信,真正肯发心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你真有这个愿,真信真愿就是无上菩提心,这就好办了。可不能怀疑,可不能犹豫,不能对这个世间有任何贪恋。为什么?有贪恋你就去不了,那就是你的业障。这个障碍起不起作用是你自己做主,别人做不了主的。我自己肯放下,他就障碍不了,我就稳稳当当往生到极乐世界。所以要放得干净,不要有任何执著。然后一向专念,一个方向,西方极乐世界;一个目标,亲近阿弥陀佛,这样的人没有一个不往生。所以,「但能发心专念,皆可往生。故更为明确简要」,讲得清楚、讲得明白、讲得精确,简单扼要。


  「是故此经称为净宗第一经」,净土宗第一经,「因其为直截中之直截,方便中之方便。绝待圆融,不可思议」。这个经这样的细说,主要是它真的是难信之法。真讲清楚、讲明白了,我们的疑虑就断掉了,我们这一生真正得到《无量寿经》殊胜的利益,这太殊胜了,到极乐世界去作佛去了!要知道,这个作佛是跟阿弥陀佛完全同样的佛,不是别的佛。阿弥陀佛是光中极尊,佛中之王,把我们的身分、地位提到这么高,所以一般人不相信。

恭录自《二零一二净土大经科注》(第十集)

滨海海贤学习班念佛堂

视频念佛:

阿弥陀佛圣号声带计数器方便计数(十念法)

音频念佛: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刘素云老师复讲《无量寿经》全集

歡迎轉發,功德無量!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每日一课,念佛求极乐用心如镜怎么练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