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4月22日、28日,在班主任莫老师的精心策划和安排下,利用两次课的时间,我们四(4)班以“修身为君子”为主题,开展了“国学经典我传承”《论语》诵读系列的第三次活动。杨梓清妈妈继续邀请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刘宇霄老师主讲。
刘宇霄老师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引导全班同学对“什么是君子?如何才能修身成为君子?”等问题进行了思考和学习。在正式开始讲授前,刘宇霄老师先带领我们回顾了上次课程中孔子关于“学习”的思想,为这次课的讲解做了铺垫。
什么是君子?刘老师首先从甲骨文中“君”的字形和意入手,告诉我们古代的君子是指具有美德的人,然后又让同学们朗读翻译“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论语·宪问》”,引入了孔子对于君子的品格的思考。孔子认为君子要具有“仁、智、勇”这三大品格,仁就是对万事万物的仁爱之心,智是说君子要具有智慧,而勇则是指君子要刚毅。总的来说,孔子说的君子指的就是品格高尚的人。
如何成为君子?刘老师通过“孔子被困陈蔡”和“孔子与晏子”的典故分享,通过对论语中经典论述的讲解,让我们认识到,想要成为君子,首先要“自省”“吾日三省吾身”,君子要先要求自己,学会自我反省;君子还要“克己”,就是说,一个真正的君子,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要懂得学习和约束自己的重要性。
以上的“自省”和“博学”“克己”都是君子对自己修身的要求。那么,君子该如何对待他人呢?那就是君子还要“宽人”,就是要宽容对待他人,这也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课堂的最后,刘老师设计了连线练习,并提出了几个问题:“同学们已经读了《论语》,在‘修身为君子’这一讲中让你感触最深的句子是哪句?为什么?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君子,从现在起你需要做什么呢?如何在日常中改掉坏习惯,培养好习惯?”
同学们踊跃发言,举手抢答,加深了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并为这次课划上了圆满的句号。四(4)班同学们勤奋好学的态度、乐于思辨的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氛围给刘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时间过得真快,尽管用了两次课,但国学的博大精深和刘老师的精彩讲解仍然让我们感到意犹未尽,大家都期待下次活动早点儿到来。
活动最后,班主任莫老师也对我们提出了要求:希望我们通过这次“修身为君子”的主题学习,好好体会什么是君子的品格,怎么样从日常的点滴做起,学习做一个对自己有内在要求的人,做一个品格高尚的人!
撰稿:级4班任斯扬
供稿及摄影:莫然老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