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撞死了一只羊矛盾人格的交织,是人性选
TUhjnbcbe - 2025/3/4 18:44:00
北京哪个医院是白癜风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影片介绍:

跑运输的卡车司机金巴,在渺无人烟的藏区公路上莫名其妙地撞死了一只羊,而后偶遇与自己同名前往萨那寻找杀父仇人的杀手金巴。

司机金巴怀着不安和愧疚,在请僧人超度被自己撞死的羊之后,来到情人家中。在两人交欢之时,司机金巴仍放不下与自己同名的杀手金巴,于是带着对杀手复仇之路的好奇与疑惑,赶往萨那一探究竟,竟发现原来替自己超度羊的那位僧人就是杀手寻找多年的杀父仇人玛扎,而此时杀手金巴却已不知去向。

最后,司机金巴回到那条公路,途中修理轮胎小憩之时,在梦境中代替杀手金巴实现了复仇。

电影展示的故事,对于有关人性问题的一次探讨和回答

导演万玛才旦说,“这是一部关于轮回、救赎、施舍的处于三个时空的宗教故事”。

我突然联想到了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著作《哈姆雷特》里那篇经久不衰的独白,“生存或毁灭,这是个问题,是否应默默忍受坎坷命运的无情打击,亦或应与深入大海的无涯苦难奋然为敌。两种抉择,究竟哪个更崇高?”

在《撞死了一只羊》这部影片中,这个问题同样可以成立。

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代表着复仇者内心两种矛盾的人格,一面有着对于生命的敬畏和慈悲,一面又怀着对于以血还血、有仇必报的传统祖训的忠诚和信奉。当二者不可调和,究竟哪一种选择更加崇高,我想这不只是一个虚构的电影故事,而是导演万玛才旦对于困扰世代族人内心的有关人性问题的一次探讨和回答。

三个符号,让影片的效果和含义别具一格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本篇文章,我将选取电影中的三个符号,来探讨其背后带来的影片效果及其社会含义,希望给其他读者带来不一样的感受。

1、符号一:羊

我们不妨先从这部影片片名《撞死了一只羊》看起,既然说这部影片是藏着符号的,那么不言而喻,从影名我们就能知道“羊”一定代表着某种符号。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命运也从来不是偶然发生的故事的情节是以司机金巴在路上意外撞死了一只羊展开的,原本空旷看不见一只活物的青藏线,莫名其妙撞死了一只羊,在影片开头就给人一种不真实的虚幻感,那么这只羊是真的羊吗?“畜生跟人一样都是生灵,只是轮回不同而已”。在司机金巴请僧人超度这只羊时,随口回答乞丐的这句话,看似无意,却给了读者解读电影寓意的一把钥匙。

初看这一幕时,我只是觉得司机金巴是个外表粗犷,内心温情的藏族男人,众生平等或许正是藏族人民的信仰,他们相信生死轮回,所以会对一切生灵心怀敬畏。但看到结尾,原来给羊超度灵魂的僧人正是杀手金巴寻找多年的仇人玛扎,关于“羊”的谜面似乎已经浮出水面。

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命运也从来不是偶然发生的,被金巴意外撞死的那只羊,应该是金巴在梦中杀死的玛扎,冤死的羊成了玛扎的替身,化解了金巴的仇恨,也挽救了一次血腥的复仇所以,因果循环,所以才会由这位僧人超度这只代替自己死掉的羊。

羊,足够跟人命一起放在天平的两端来衡量除了这层隐喻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同样是羊,被金巴撞死的那只被赋予了神圣的灵魂,足够跟人命一起放在天平的两端来衡量。可在卖肉铺前,在茶馆里,却成了任人宰割的商品,贴上价格贩卖的标签,连为羊超度的僧人也理所当然地对金巴说,既然已经花钱为羊超度,就可以拿回家吃了,这样的反差对比,不禁让人嗅到一种讽刺的味道。

我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一种藏族文化,每个人都在信仰与世俗的两面世界里游离,亡灵在超度之后,就只剩下了肉体的躯壳,所以会有天葬,而吃肉也无可厚非。我无意于评价这种行为的合理性,也没有资格讨论他们的宗教信仰是否存在矛盾。

只是从影片呈现出来的这种对比,联想到了我们生活中,社会上,人们对待生命的态度表现出来的类似的矛盾。对于弱小生命的同情和怜悯,似乎是人的本能,路边的流浪狗,刚出生的小猫,受伤的小鸟,我们本能地会有一种保护和关切的欲望。但在其他场景里,又在扮演着旁观者和加害者的身份,对眼前发生的伤害视而不见,比如餐桌上各种山珍海味,饕餮盛宴,动物园里供人娱乐观赏的动物们,这是人类世界的欢乐场,又何尝不是对其他生灵亵渎和伤害的见证地。

人类就是一个矛盾的个体,一边宣扬爱和平等,另一边又心安理得地用达尔文的优胜劣汰论将伤害合理化,说一句,这世界本就如此。我自认不够伟大,逃不过这矛盾个体的宿命,只是在思考,若有一天,人类能与其他生灵进行对话,或者再过几个世纪当人类社会有足够的精力和时间去审视自身文化内在的矛盾和对立面,是否可以探索出一条更加文明的人与其他生灵和平共处的道路。

毕竟,在人类社会发展到今天这个阶段,我们已经承受了不胜枚举的因为无节制掠取其他物种生命和价值而付出的代价。

2、符号二:茶叶

如果说“羊”是这部影片中了然于目的一个符号,那么“茶叶”就可以说是扑朔迷离的了。

影片中,对于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在杂货铺(僧人家里)面前的茶叶,给了足够时间的特写,没有任何描述和解释,却颇有“大音希声”的韵味,耐人寻味。

其中,杀手金巴面前的两根茶叶,一根在阴影里沉寂,另一根在黑白光影里转动;而司机金巴面前的两根茶叶在不停的游动中渐渐合二为一。这两幅画面,是对立而统一的。

两根茶叶,是在故事高潮对两位主人公身份的揭示我们从影片的情节发展来看,原本毫无关系的两根茶叶,最后融为一体,我觉得这是在故事高潮对两位主人公身份的揭示。

其实,司机金巴和杀手金巴,就是同一个人,而后司机金巴在公路上小憩,在梦中与杀手金巴合二为一,完成复仇,也就顺理成章,此时读者再回忆起茶叶的画面,就会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茶叶其实是灵魂善与恶的象征从影片呈现的人性角度看,我认为茶叶其实是灵魂善与恶的象征。这个世界正如这碗茶,黑白交错,杀手金巴和司机金巴作为善与恶的化身,也是灵魂善恶的两面镜子,在这碗茶中具化成两根茶叶,先是黑白分明,彼此对立,但在外界茶水不断的搅动和影响之下,相互碰撞,最后融为一体。

两根茶叶,分别象征传统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从影片背后折射的文化背景来看,两根茶叶,又可以分别象征藏族地区血债血偿,有仇必报的传统观念,以及当代社会对于宽容和仁慈的现代价值观念。两种是非观,相互矛盾,不可调和,但在影片中两种观念却意外实现了统一,或许这也是导演万玛才旦想要表达的电影内涵。

对于传统的观念,藏族人民视之为信仰一样的存在,有仇必报似乎也成了一种使命和责任,所以杀手金巴,即便形单影只,步履维艰地行走在人迹罕至的青藏线,他也坚定不移地寻找仇人,二十年来,复仇是他肩上的担子,也似乎成了他孤独的理由。或许是因为金巴多年走南闯北的经历,让他与其他固守传统的藏族人民不同,因为感受到了现代文化的熏陶,而让他产生了对于旧式观念的反思,所以最后杀手金巴放弃了复仇,含泪离去,而司机金巴则在梦中化身杀手,完成了复仇,化解了内心的仇恨与不甘。某种意义上,也成就了传统与现代文化之间的交融。

如此,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时空里,有不同的内涵,简简单单的一碗茶,在这部影片中,恰到好处地表现了人物的,不失为一种高级的艺术加工。

3、符号三:《我的太阳》这首歌

如果“羊”是贯穿整部影片的线索,那么《我的太阳》这首歌则是升华整部影视价值的一个点睛之笔。

我认为,影片中“太阳”隐喻的正是人性之善,影片中对于这首歌有三处很有意思的场景画面,如连接读者与电影之间的一座桥梁,在影片中首尾呼应,可以说是前有伏笔,后有照应,层层递进,最后在结尾处引起读者共鸣。

立意在影片开头,绵延不断的青藏公路线上,一个人一辆车,孤独而壮阔的画面感顿时呈现在读者眼前,没有台词交流,没有多余旁白,而是用一首歌打破沉默,让读者聚焦在歌词大意上,却又百思不得其解,看似平淡无奇,却在开篇留下悬念。

《我的太阳》这首歌,究竟有怎样的内涵?此处的歌声,是立意。

破意两位金巴在小小的卡车上进行着尴尬又生硬的谈话。两个彼此陌生,而又同样寂寞的灵魂,这场邂逅注定是命运的缘分。或许是为了打发这无聊的时光,司机金巴唱起了《我的太阳》。

在得知杀手金巴去萨那是为了寻找杀父仇人,报仇雪恨后,司机金巴有意无意地谈起了这首歌对于自己的意义,“我只有这孩子,对我来说就像是太阳,所以我喜欢这歌,你不懂。”我自认为,这是影片最精彩的一句对白,也是最值得推敲的一句台词。

这首歌,其实是两个灵魂之间的对话,这是司机金巴的故事,他四处漂泊,鲜少回家,孩子是他内心最柔软而温暖的存在,这首歌就如他的孩子一般,给予他力量。

而故事结尾,杀手金巴在找到仇人时,在看见了仇人年幼的儿子,和沧桑的面容之后,正是因为听懂了这首歌,懂得了“太阳”对于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意思,最后选择放下复仇的刀刃,流泪离去。此处的歌声,是破意。

扬意在影片结尾,伴随着金巴复仇之梦响起的音乐之声——《我的太阳》,是宏伟和壮阔的。金巴在梦中实现了复仇,也在梦醒之后得到了救赎,摘下墨镜的他终于露出释然的笑容。至此,歌曲终了,电影也随时结束。

墨镜,保护的是金巴内心复仇之恶的黑暗灵魂,是他内心的执念,而摘下墨镜之后,敞开心扉的,当阳光映射在他的脸上,照进他的眼睛里,他真正感受到了灵魂的救赎。

正如《我的太阳》里歌词唱的那样:灿烂的阳光,在暴风雨之后,天空多晴朗,清新的空气令人精神爽朗。

摘下墨镜后的金巴,是卸下心灵枷锁的金巴,是放下屠刀,放下复仇执念的金巴,善终将能感化恶,人性的伟大光辉正在于此。此处的歌声,是扬意。

人生的苦难亦或幸福,与任何外在偶然性的灾难并无太大关联,而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

正如开头导演万玛才旦说的那句话——这是一部关于轮回、救赎、施舍的处于三个时空的宗教故事。

我无法理解藏族人民的宗教信仰,也不信仰其他任何宗教,但对于一些科学无法解释和人类认知未能抵达的领域,仍旧心怀敬畏。据我所知,藏族人民受佛教影响很深,有仇必报这种传统也根深蒂固,可报仇的因果循环,除了给一代代人留下永无止境的伤痛和轮回外,根本无法消除仇恨,唯有慈悲才能救赎。万玛才旦正是通过这部电影,表达对这种旧传统的批判,可如何寻找到报仇所代表的旧传统与救赎所代表的新观念之间的出口?

万玛巧妙地通过一句藏族谚语,“如果我告诉你我的梦,你也许会遗忘它;如果我让你进入我的梦,那也会成为你的梦”,将两种观念的交锋在梦境中做个了断,在梦中,复仇者完成了报仇的心愿,真正放下了心中的屠刀,而现实,救赎战胜了仇恨,迎来了新生,对于时代生活在这里的族群来说,这是一个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另时代的开始。

姑且不说,这世界是否有天道轮回,灵魂是否真的存在,抛开这部电影特殊的地域背景,其背后所折射的关于人性选择的探讨,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我想,人生的苦难亦或幸福,与任何外在偶然性的灾难并无太大关联,而往往取决于个人的天性和选择。我们无法选择出身,或许也无力阻止眼前的灾难,甚至无法忘却灾难留下的创伤和阴影,但我能确定的是,伤害永远不可能通过伤害来抚平,以恶制恶也不会消除内心的魔障,甚至会让人渐渐丢失内心的真善美。

在经济社会发展日渐繁荣的现代社会里,我们要对法治社会多一份信心,人类社会一定是不断进步的,当代社会选择了通过法律来制裁施暴者和暴徒,这绝不是个体的选择,而是全人类在几万年文明探索道路上作出的共同选择。

当然,我们也要认识到,法律本身也无法消灭恶,无法挽救因恶而带来的伤害,但在伤害面前,如何减少伤痛,如何停止伤害,如何让个体所带来的伤害不要再波及无辜,甚至牺牲下一代幸福的权利,我们除了拥护法律所代表的正义,最重要的是要保持内心的仁慈和善良,宽容和慈悲。

结束语

我始终相信,一个内心柔软而心怀善念的人,才可能有一个幸福而完整的人生,选择善良,不是成全他人的罪恶,也不是无能为力的软弱,而是在遭遇不幸之后仍旧相信世界的美好,相信个体的恶并不能代表人性的恶,坚信这个世界是被我们这些善良的人改变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撞死了一只羊矛盾人格的交织,是人性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