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有两种电影,一种是阿米尔.汗的电影;一种则不是。阿米尔.汗的电影从前接触到的是《三傻大闹宝莱坞》,在叙事旋律上带给人欢快感的同时,更是对默守成规的挑战与嘲讽。这种价值观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与心灵的震动。
《摔跤吧!爸爸》剧照在年上映的《摔跤吧!爸爸》风靡了整个暑期档,人们对这样一位即严酷又有情有泪的父亲热议不断。站在现实的角度,特别是在儒家文化圈里的家庭伦理上讲,孩子的成长环境需要一个像马哈维亚(阿米尔.汗饰)一般负责任的父亲。《摔跤吧!爸爸》成功塑造了这么一个父亲,特别在印度这种父权思想特别严重的社会,这样严厉而又慈爱的父亲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摔跤吧!爸爸》剧照电影讲述的是一位退役的全国摔跤冠军马哈维亚,他念念不忘的就是能够拿到世界冠军为国争光,纵然他不能够完成的就把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可事与愿违,求助村里邻舍出的各种“馊主义”“生儿子偏方”,都不能为他带来一儿半男,种种希望似乎破灭,但是马哈维亚从女儿小吉塔(塞伊拉.沃西)和小巴比塔(苏哈尼.巴特纳格尔)在一次打架中把邻居家男孩痛扁了一顿,从而使他看到了女儿们身上有着自己强大地摔跤手天赋与基因,因此决定悉心栽培她们,实现自己为国争光的梦想。
《摔跤吧!爸爸》剧照整个编剧水平扎实,没感觉到有任何的拖沓,电影情节笑中有泪,泪中带着反思。一向以剧情不够歌舞来凑的印度式电影风格,在这里鲜少有歌舞桥段。影片主线是以父女关系励志为主要情感诉求,实则是抛出包袱揭露印度社会的种种问题,一是在男权至上的印度社会,女性如何真正独立自主,走出只能早早嫁人一生面对锅碗瓢盆相夫教子的“枷锁”;二是印度体育的现状,是由于体育机杨官僚风气浓厚与马哈维亚顽强拼搏的体育精神的冲突。
马哈维亚有关于马哈维亚父亲的角色,确实也带给观众一些诟病,这种诟病也是一种矛盾的触发点。一方面电影的诉求是女性的追求独立和担当,一方面又是父亲为了自己的梦想,把意志又强加在两个女儿身上,穿男孩衣服、剪男孩头发,剥夺女儿们追求童年快乐的权利,凡此种种,处在印度这种父权体系浓厚社会里,想出淤泥而不染,也只过一厢情愿罢了。
《摔跤吧!爸爸》虽然影片展现的是一位偏执而又霸权的父亲,但是这样的父亲又是一位有责任和坚强的父亲。这样的父亲才能撑起女儿们的依靠与希望,在吉塔(法缇玛.萨那.纱卡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拿起电话的那一刻,女儿哭了,父亲也哭了,没有一句话,此地无声胜有声。马哈维亚的父亲感情世界是细腻和丰富的,是严父还是慈父?两者都有,这才是一位完整的父亲的人格。
马哈维亚最后,聊聊电影的推位镜头和剪辑水平、节奏感,电影在剪辑水平上还是非常流畅的,最后比赛的推拉镜头再配合战斗感极强的音乐给人造成一种强烈的力量感和紧张感,电影音乐明显的印度咖喱土豆味。电影在色调上选用朝阳般的暖色调给人带来希望的电影语言,让人始终被浸润在美好与单纯的氛围中。
吉塔与哈比塔《摔跤吧爸爸》据说,阿米尔.汗为了拍摄这部电影一度增肥至斤,后又为了演青年马哈维亚又减肥50斤,这一增一减凸现阿米尔.汗的刻苦敬业,相比中国某些PS明星演员来说确实让人肃然起敬,《摔跤吧!爸爸》的制作水平也凸现中国电影圈中一些无责任感的电影人形成一种“小鲜肉、大投资、无演技、高片酬”的恶俗败风,期待中国电影更多出一些脍炙人口的佳作。
阿米尔.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