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萨瓦使华和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
TUhjnbcbe - 2024/9/30 20:40:00
盖博士 http://www.jk100f.com/baidianfengzixun/baidianfengazhiliao/m/1978.html

引言

萨瓦在逗留北京期间,顽固坚持在其他事项未获协议前,不能考虑划界问题。双方反复争论,相持不下。清政府为了打开谈判僵局,主动在贸易等问题上作出让步。早在离彼得堡之前,他即弄到了法国驻俄大使给巴多明神父的介绍信。

一七二七年四月一日,双方约定暂不在北京签订条约,但就原则问题达成初步协议十条,主要是:乌第河地区未定界问题,日后另行议定;蒙古地区北部边境的中俄国界由两国代表在边境商谈划定;中国允许俄国商队每隔三年自费来北京贸易一次,商队人数限二百人;在两国边境设立两个贸易点,进行经常的贸易;中国允许俄国派遣东正教教士三名来北京,并拨给地基供俄国人建造一所教堂;今后两国越境边民应按《尼布楚条约》的规定互相引渡;两国应接待对方派来的外交代表,不予阻难,中国理藩院和俄国枢密院(萨那特)为两国互换文书的机关。

从上述协议可以看出,沙俄在议定边界之前即从中国获得了许多权益,而清政府希望首先解决的划界问题,实际上仍旧悬而未决。萨瓦在逗留北京期间,遵照沙皇政府的训令,曾经同法国在华耶稣会士巴多明(原名巴雷宁)神父紧密勾结,进行了一系列卑劣的特务活动。早在离彼得堡之前,他即弄到了法国驻俄大使给巴多明神父的介绍信;途经伊尔库次克时,他用意大利文书写密信,请求巴多明在刺探情报方面给予协助;到北京后,又与巴多明密谈,确定了秘密联系的方式。

虽然巴多明这时已失去雍正帝的宠信,但萨瓦通过他买通了深悉内情的清朝大学士马齐。这个民族败类竟把清政府的有关决策和动向“全部告诉了萨瓦”。萨瓦后来洋洋得意地报告沙皇政府说:“当我在北京逗留期间,······找到一些善意的人。······在这些人中,现任大学士马齐-即在我以前的报告中所指的那人-给我很大援助,并答应今后继续协助我。我通过商队给他送去一千卢布的皮货作为礼物,并给中间人巴多明神父一百卢布”

一七二七年五月二十一日,萨瓦在前往边境途中颇为高兴地报告沙皇政府说:中国“热望和平”,而且“远不如一般所认为的那样“强大”;两国全权大臣即将在中俄边境签订最后确定的条约,“看来事情会是很顺利的”。六月二十五日,萨瓦一行到达布尔河。当时俄方已在该地扎营,并以护卫使团的名义“调集了军队”。萨瓦凭借这支兵力,强硬要求谈判必须在布尔河畔举行,国界也必须通过这一带地方。清朝使臣对俄方的蛮横态度深为不满,提议改在苏布赫图举行会议,但萨瓦坚决不同意。

最后中方为了不使谈判夭折,在这个问题上表示让步。这时,俄方的地理“勘查”和地图绘制工作已经结束,掌握了详细的资料,完成了谈判、划界的准备。七月三日,中俄双方在边境继续谈判。中方代表有隆科多、策凌、四格、图理琛四人。俄方代表以萨瓦为首,参与谈判的有郎克、阔留赤甫和格拉什诺甫。在谈判过程中,隆科多要求俄国归还所侵占的大片蒙古土地,态度坚决,毫不退让。

萨瓦一面收买蒙奸噶尔丹,大量窃取中方的机密情报,一面加紧建造要塞和哨所,将托博尔斯克的卫戍团调到边境,并且公然以战争相威胁,扬言“俄国在欧洲的战争已告结束,现在可以把它的注意力集中于另一方面的边界了”。与此同时,巴多明和马齐也在北京积极活动,力图劝说清政府让步。雍正帝在得悉边境情况后,不愿谈判破裂,决定对俄退让,于一七二七年七月二十六日颁发谕旨,借故将隆科多撤回,改派克什图前往,与四格、图理琛一起参与谈判。

隆科多离开后,因克什图未至边境,由策凌暂充中方首席代表。他处处对沙俄表示退让,谈判从此急转直下,迅速按照俄方所提出的划界方案达成了协议。八月三十一日,中俄双方签订界约,因订约地点在布尔河畔,所以叫做《布连斯奇条约》。条约有满、蒙、俄、拉丁四种文本。代表俄方签字者为萨瓦和格拉什诺甫,中方为策凌、四格、图理琛。《布连斯奇条约》签字后,策凌于十月六日向雍正帝奏报订立《布连斯奇条约》的经过。

萨瓦也将订约经过报告沙俄外交委员会,并得意洋洋地说:这次谈判成功是由于“隆科多的被召回,巴多明和马齐所供给的情报,噶尔丹的服务,而最后则是中国方面因担心事情不得解决而引起的恐惧,以及布霍列茨手下兵士和俄国所修建的第一批堡垒所造成的良好效果”。《布连斯奇条约》签订后,格拉什诺甫会同瑚毕图、那彦泰前往东部,阔留赤甫会同四格、宝福和额尔布坦前往西部。

在东部勘界的格拉什诺甫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日向萨瓦报告说:这次划界,将最好的产貂地区楚库河上游约三百俄里的土地划归俄国,“给俄罗斯帝国带来莫大的好处”。阔留赤甫在西部勘界的情况大致相同。“这样,(萨瓦)大使在四十八次会议中未能从中国人那里得到的东西,已由界务官全部得到了,和蒙古建立了四千俄里有利而固定的边界,并增加了二百零五户的貂皮纳贡者,得到了《布连斯奇条约》中没有规定、甚至给大使的训令中也没有规定要得到的土地。”

勘界结果,双方分别订立了中俄《阿巴哈依图界约》和中俄《色楞额界约》,在东面设置了六十三个界标,在西面设置了二十四个界标。《布连斯奇条约》的签订,为订立两国政治、经济、宗教诸方面相互关系的总条约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一七二七年十月二十一日,清政府根据双方四月初在北京达成的协议和八月底在布尔河畔签订的《布连斯奇条约》,拟就了这个总条约的草案,经雍正帝批准后,于一七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四日从北京把它送达边境,但萨瓦挑剔其中个别条款与原议“不完全相符”,拒绝接受。他一面立即写信指示正在北京的郎克与清政府交涉修改,一面继续在恰克图修筑要塞,加强战备,向中方施加压力。次年六月,中方送来了经清政府签署的新的约本,萨瓦阅后没有异议,两国全权使臣遂于一七二八年六月二十五日在恰克图正式签字互换,这就是《恰克图条约》。

《恰克图条约》有满文、拉丁文、俄文三种文本。约文共分十一款,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边界方面:条约第三条作了与《布连斯奇条约》内容相同的规定,换言之,《恰克图条约》包括了《布连斯奇条约》。双方并互换边界地图和关于边界地形的说明。此外,条约还重申《尼布楚条约》第一条的规定,“乌第河及该处其他河流既不能议,仍保留原状”,双方均不得占据这一地区。

贸易方面:条约规定俄商“人数仍照原定,不得超过二百人,每间三年去北京一次”。贸易“均不取税”;除俄国国营商队来北京通商外。一七二八年下半年,俄国在恰克图建造市场,同时,清政府在紧靠恰克图的中国边境建买卖城,作为两国贸易的商埠。宗教方面:条约规定北京俄罗斯馆今后“仅由来京之俄人居住”。中国准许补遣教士三人,来京后居住俄馆,照向例供以膳食。此外,接受六名俄国学生来京学习满、汉文,居住俄馆,“由俄皇皇室供其膳费”。关于越境人犯问题:条约规定,逃犯、逃兵、越境行窃、杀人者和其他逃民按不同情节依法判罪。以上是《恰克图条约》的基本内容。

结语

恩格斯曾经指出:俄国实行的“以收买为基础的对外政策”,萨瓦的卑劣行径就是一例。一七二七年五月四日,萨瓦离开北京。动身以前,他同巴多明“建立了密码联系”,以便继续获得情报。《布连斯奇条约》和《恰克图条约》正式规定了中俄中段边界(这段边界目前大部分已成为蒙苏边界)。由于当时两国的实力大体相当,沙俄不敢任意违反条约,因而对它对沙俄进一步侵吞蒙古土地的野心起了某种遏制作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萨瓦使华和布连斯奇条约恰克图条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