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那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创世记详解第十三章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最好的皮肤医院         http://m.39.net/pf/a_4323035.html

创世记 第十三章

壹、内容纲要

一、携带财物离开埃及(1~2节)

二、经南地回到伯特利(3节)

三、恢复求告耶和华的名(4节)

一、地容不下他们的财物(5~6节)

二、他们的牧人相争(7节)

三、亚伯兰提议分离(8~9节)

四、罗得选择约但河的平原(10~11节)

五、罗得渐渐迁移直到所多玛(12~13节)

一、神的应许(14~16节)

二、神的吩咐(17节)

三、搬到希伯仑(18节)

贰、逐节详解

[亚伯兰带着他的妻子与罗得,并一切所有的,都从埃及上南地去。]

﹝文意注解﹞

[从埃及上南地去]:迦南位于埃及之北面,且其地势一般较埃及为高,故用[上]字。

亚伯兰是跟随神走到迦南,罗得却是跟随人走到迦南,只有亚伯兰是承受神应许的。南地的海拔比埃及高,所以说[上南地去]。在属灵的实际里也是如此:回到神的应许里,就是把我们带往高处、带到神面前。

﹝话中之光﹞

(一)信徒不怕失败跌倒,只怕跌倒了不肯站起来。

(二)信徒若不走[上]坡路(goup),就当向[前]走(goforth,创十二5),而不可走[下]坡路(godown,创十二10)。

[亚伯兰的金、银、牲畜极多。]

﹝原文字义﹞

[极多]很沉重。

﹝文意注解﹞

前章的饥荒[甚大](创十二10),和本节的财物[极多],在原文是同一个字根;表明饥荒与财物都试验我们的信心;因此,本节潜伏着比饥荒(穷乏)更深、更重大的危机。

﹝话中之光﹞

(一)人即使能胜过饥饿,但不一定能胜过富足。

(二)财富会变成一种[很沉重]的属灵负担─容易叫人只倚靠无定的钱财,而不倚靠那厚赐百物给我们享受的神(提前六17)。

(三)一般信徒的毛病是:一旦有了丰裕的物质享受,就忽略了灵性的享受。

[他从南地渐渐往伯特利去,到了伯特利和艾的中间,就是从前支搭帐棚的地方]

﹝话中之光﹞

(一)灵命的复苏和信心的复原是[渐渐]的;在教会中照顾软弱失败的人,应当有耐心,不可过度催逼(创卅三13)。

(二)一个曾经离开神的家(伯特利),在外流荡而经历过属灵饥饿的人(参创十二章),一定会认识神家(教会)的宝贵,必然回来重过教会生活。

[也是他起先筑坛的地方;他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

﹝文意注解﹞

亚伯兰[渐渐往伯特利去](3节),他的信心也[渐渐]复苏。[又在那里求告耶和华的名],标志着亚伯兰重新开始凭信心根据神来生活。借着埃及的失败,神让亚伯兰学到了第一个功课(十二10-20),就是凡事不可根据自己和环境,而要单单根据信实的神。

﹝话中之光﹞

(一)祷告乃灵命的呼吸;基督徒若不肯祷告,无异拒绝呼吸,难怪灵命显得死沉。(二)人在世界(埃及)里最重大的损失,乃是没有了祭坛。

上图:亚拉得(TelArad)遗址的祭坛。亚伯拉罕所筑的坛类似这种样式。

[与亚伯兰同行的罗得,也有牛群、羊群、帐棚。]

﹝灵意注解﹞

[罗得]:在此预表同走天路的旅伴。

[那地容不下他们,因为他们的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

﹝文意注解﹞

亚伯兰的信心复苏之后,神允许亚伯兰再一次受到试验,亚伯兰和罗得的财物成为他们关系的难处。[饥荒甚大](创十二10)是信心的难处,[财物甚多]也是信心的难处,而且常常是更大的难处,人即使能胜过饥荒,也不一定能胜过财物。伯特利是山地,水草不足。迦南地四月至九月是炎热的旱季,此时牧人才会将牲口赶到较高的山地寻找牧草,十月至三月的雨季则将牲口赶回到平原放牧。

﹝话中之光﹞

(一)[财物甚多,使他们不能同居]这句话给我们看见,教会生活中所发生的难处,往往都因于[财物]。

(二)财物常会成为人际关系的难处,世人如此,信徒也不例外。

(三)信徒相处,若心中不能脱除玛门的权势,终必引起结*分争。

(四)你若还不能超脱于财物之上,最好不要和任何人(包括信徒)合伙投资事业,以免迟早惹来不必要的难处。

(五)人的心肠若是变得狭窄了,就是再大的地也容纳不下。

[当时迦南人、与比利洗人,在那地居住;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

﹝原文字义﹞

[迦南]洼地,鄙陋,商人;

[比利洗]乡村,田舍。

﹝文意注解﹞

罗得是被亚伯兰带领的人(参1节),他理应认识他自己的本分,但他居然纵容手下的牧人与亚伯兰的牧人相争,从这一点就显出他的错来。

﹝灵意注解﹞

[迦南人与比利洗人]:也可预表不信主的外邦人。

[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相争]:预表教会中信徒结*分争。

﹝话中之光﹞

(一)在那地有外人杂居,但争吵竟发生在自己人中间;许多时候,信徒能与外邦人相安无事,却容不下同是弟兄的信徒。

(二)信徒在不信主的外邦人眼前争吵,这是最羞辱主名的事。

(三)教会中信徒结*分争的主要原因,乃因信徒高举领袖过于圣经所记,以致贵重这个,轻看那个,各为其主,各有所属(林前一10~12;三3~4;四6)。

[亚伯兰就对罗得说,你我不可相争,你的牧人和我的牧人也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骨肉(原文作弟兄)。]

﹝文意注解﹞

罗得很可能已经介入牧人的相争,或可能罗得正在向亚伯兰抗议或投诉相争的事。

[亚伯兰的牧人和罗得的牧人]没有和[迦南人与比利洗人]相争,却是彼此相争(7节),说明此事并不简单。罗得可能早就看中了水草丰美的约旦河平原,不愿和亚伯兰继续在山地间奔走,只是不便启齿,所以任凭仆人们争吵,好让亚伯兰主动提出分开。

﹝话中之光﹞

(一)信徒之间[不可相争],因为我们是弟兄。

(二)教会最怕的不是撒但的攻击,而是神儿女之间的相争。

(三)信徒们若真的从心里体会[我们是弟兄]这句话,便没有什么好争执的了。

(四)牧人相争,其实就是[你我]相争;教会中如有结*分争,身为领袖者应对亲近自己的人严加管束,不可借口非我所为,而置身事外。

(五)我们若是能够超越过[你的]和[我的],而变成[我们的],便没有什么理由可以相争了。

[遍地不都在你眼前么?请你离开我,你向左,我就向右;你向右,我就向左。]

﹝文意注解﹞

亚伯兰自从经历了第十二章的失败以后,他的灵命长进了不少,他不再为自己的生存有所选择。事实上,亚伯兰可以先选,这是他的特权,因为他的辈分较高。

亚伯兰经历了埃及的失败和伯特利的恢复(本章3-4节),信心已经有了很大的长进。他没有使用长辈的优先权再次自己筹划,因为经历过神的人都知道,神的安排才是最好的。希伯来人的[左、右]通常是面对东方所说的,[左]是北方、[右]是南方。亚伯兰原意可能是要跟罗得分享应许之地,所以用南北区分方向,结果罗得却选择[往东迁移]到约旦河平原(本章11节),过了应许之地的东界(民三十四3、12),离开了应许之地。

﹝话中之光﹞

(一)有爱心的人,不以自己的利益为决定事务的依归。

(二)放弃[选择权],乃系最佳和平解决办法。

(三)有信心的人总是让别人先作选择,因为他知道神为他选择的,总比人所选择的要好得多。

(四)真是认识神的人,宁可失去一切,也不愿失去依靠神。

[罗得举目看见约但河的全平原,直到琐珥,都是滋润的,那地在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

﹝原文字义﹞

[约但]落下者,水地;

[琐珥]细小,带下,降低;

[所多玛]焚烧,上脚镣;

[蛾摩拉]淹没,一片废墟;

[埃及]双重难关,科普替人之地。

﹝文意注解﹞

[所多玛、蛾摩拉]:这两座城据考古学家证实,位于死海东面及东南面的干旱地,原有很充分的淡水供应,故为多人聚集之地。这两城后因罪大恶极,遭神降大灾祸毁灭(创十九24~25)。

[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这是形容因有丰沛的淡水供应,故百物滋生繁茂的情形(参结四十七6~12)。

亚伯兰凭信心选择那眼不能见的神的安排,结果得着了神的应许(本章14-15节)。罗得却要靠[举目看见]来作决定,眼见之物虽然美丽,但却是[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本章13节),结果所[看见]的都归于无有。[所多玛、蛾摩拉]位于死海周围。[耶和华的园子]指伊甸园,[如同耶和华的园子,也像埃及地]表明当时约旦河谷有充足的河水供应和完善的灌溉系统。伯特利海拔米左右,从伯特利的山地可以俯瞰约旦河谷,罗得显然认真考察过了,确认自己所选择的是比较肥沃的土地。

﹝灵意注解﹞

[平原...滋润的]:象征安逸的生活环境。

[如同耶和华的园子]:象征愉悦的生活环境。

[像埃及地]:表示有堕落到世界里去的危险。

[耶和华未灭所多玛、蛾摩拉以先]:暗示有招致神审判的危险。

﹝话中之光﹞

(一)人所看为美的,不一定是真正美丽且有益的。

(二)撒但在引诱人犯罪堕落之前,往往先引动人[眼目的情欲](创三6;约壹二16)。

(三)信徒的眼目若被安逸和愉悦的景象所吸引,有可能导致堕落到世界里面,最终被神惩治。

(四)短视的人,只看外貌来作选择;有远见的人,是看内在的情况和将来的结局。

(五)顺着情欲撒种的,必从情欲收败坏(加六7~8)。

[于是罗得选择约但河的全平原,往东迁移;他们就彼此分离了。]

﹝文意注解﹞

罗得先自选择而未礼让亚伯兰,其错有四:1.亚伯兰比他大(彼前五5);2.罗得是跟随亚伯兰的(创十二4);3.罗得的产业多是因亚伯兰得来的;4.那地是应许给亚伯兰的(创十二7)。

本节圣经一如新约保罗所说的:[底马贪爱现今的世界,就离弃我往帖撒罗尼迦去了](提后四10)。

[亚伯兰住在迦南地;罗得住在平原的城邑,渐渐挪移帐棚,直到所多玛。]

﹝文意注解﹞

罗得先是选择肥沃的平原,现在又是选择放弃游牧生活,而改为定居的城市生活;这表明他的信心生活方式,已经有了重大的变化。罗得明知所多玛是罪大恶极之地,却仍渐渐移近居住,终陷自己于受亏损的局面(创十四12;十九15~38)。

﹝话中之光﹞

(一)两人的区别点在于:一个是寻求属灵的好处,另一个是寻求属世的好处。

(二)人往往并不是一下子遽然堕落失败的,而是在不知不觉间,渐渐的接近罪恶的渊薮,慢慢地濒临毁灭的边缘。

(三)可惜许多神的儿女被这世界的王和罪恶所掳掠,落在软弱失败中而不自知。

[所多玛人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

﹝文意注解﹞

根据圣经记载,所多玛人的罪乃在于偏好同性恋行为(创十九4~5),这是违反神的定规(罗一26~27;利十八22)。罗得所看见的是约旦河平原水土滋润,神所看见的却是那地的所多玛人[罪大恶极]。罗得先是选择肥沃的约旦河平原,接着又放弃游牧生活,与[在耶和华面前罪大恶极]的所多玛人同居,最终受到极大的亏损,不但没有得到想要的,连原有的也失去了(十四12;十九15-38)。生活在[罪大恶极]的环境中的信徒,并不能发挥[光和盐](太五13-14)的功效,所以神呼召[我的民哪,你们要从那城出来,免得与她一同有罪,受她所受的灾殃](启十八4)。所多玛人的罪在于放纵同性恋行为(十九4-5;罗一26-27;利十八22),因此英文称同性恋者为[所多玛人Sodomite]。

﹝话中之光﹞

(一)信徒在开头时往错误的方向走错了一步,其结局常常是不知不觉的深陷错误之中。

(二)信徒处在罪大恶极的生活环境中,若不小心,非但不能发挥[光和盐](太五13~16)的功效,反有同流合污的危险。

[罗得离别亚伯兰以后,耶和华对亚伯兰说,从你所在的地方,你举目向东西南北观看;]

﹝文意注解﹞

[罗得离别亚伯兰]:这话表明不是亚伯兰与罗得分离,而是罗得离开亚伯兰,或更明白的说,是亚伯兰被罗得离弃。

亚伯兰的[举目]观看,与[罗得举目看见](参10节)前后呼应,但两者不同:亚伯兰是遵照神的指示去看,罗得是随私欲的动机去看;亚伯兰是从东西南北看到神自己,罗得是从全平原看到所多玛(罪恶)。

﹝话中之光﹞

(一)凡我们为着神而蒙受的损失,神必亲自补偿。

(二)信徒对世事世物的看法,要以神的话为基准,有属灵的眼光才好。

[凡你所看见的一切地,我都要赐给你和你的后裔,直到永远;]

﹝文意注解﹞

本节意即神所要给他的应许之地是没有界限的,凡他信心之眼所能见到的,都要划归与他。

[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萨那样多,人若能数算地上的尘沙,才能数算你的后裔。]

﹝文意注解﹞

神起初应许的[后裔](十二7),亚伯兰可能还以为是罗得。现在罗得离开了,神反而进一步应许[我也要使你的后裔如同地上的尘沙那样多],表明这[后裔]将是出于神的作为。亚伯拉罕的后裔不但包括肉身的犹太人,也包括每个因信称义的信徒:[你们既属乎基督,就是亚伯拉罕的后裔,是照着应许承受产业的了](加三29)。

神进一步应许要把这地[赐给你和你的后裔](本章15),而不只是[赐给你的后裔](创十二7),表明将把这地永远放在亚伯拉罕的名下,并且[直到永远](本章15)。实际上,神不只是应许这块地,而是用这块地来表明[那座有根基的城,就是神所经营、所建造的](来十一10),每个亚伯拉罕的属灵后裔也都能承受[那座有根基的城]。

[你起来,纵横走遍这地,因为我必把这地赐给你。]

﹝文意注解﹞

神的意思是要亚伯兰凭着信心取得迦南地(书一3)。

﹝话中之光﹞

(一)基督徒不只眼睛要[看],并且脚要[走]。

(二)我们的信心有多大,便能取用神的应许有多大。

(三)[东西]加上[南北](参14节),构成十字架;[纵横]是一竖一横,更是十字架;凡是经过十字架处理的,遍地就都成属灵的产业。

[亚伯兰就搬了帐棚,来到希伯仑幔利的橡树那里居住,在那里为耶和华筑了一座坛。]

﹝原文字义﹞

[希伯仑]象征交通与得胜;亚伯兰在那里筑坛,表明他的信心经过试验后,并没有后退,反而更上一层楼。也是地名,是日后大卫初登王座之地(撒下二4)。位于迦南地的南部的山地,海拔米左右,气候宜人。象征交通与得胜;亚伯兰在那里筑坛,表明他的信心经过试验后,并没有后退,反而更上一层楼。

[幔利]原文字义刚强且丰富的生命;在[橡树那里居住]象征真实的安息。也是人名,他是以实各和亚乃二人的哥哥(创十四13)。

﹝文意注解﹞

[帐棚]与祭[坛]是亚伯兰圣别生活的两项重要标记(创十二7~8)。

亚伯兰后来在此买地葬妻(二十三2-4),成了亚伯兰家族的祖坟地(四十九29-32)。以撒、雅各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希伯仑附近,过着与神联合的生活。这里也是大卫的宝座开始的地方(撒下二4)。借着罗得的离开,神让亚伯兰学到了第二个功课(5-18),就是单单以神为自己的产业、满足和喜乐。

﹝话中之光﹞

(一)亚伯兰是先到伯特利,然后才到希伯仑;先有神的家,然后才有生命的交通;先认识基督的身体,然后才有肢体的交通。

(二)一个真正蒙神启示,看见什么是基督的身体的人,他自然会认识自己的软弱,深觉不能单独行动,因此就寻求与神众儿女的交通。

(三)与神并神的众儿女有甜美的交通([希伯仑]),带来更刚强且丰富的生命([幔利]);而刚强且丰富的生命,带进更深的安息([橡树那里居住])。

上图:美国国会图书馆收藏的年幔利橡树(OakofMamre)照片。这棵橡树大约有年的历史,位于希伯仑附近的幔利西南2公里处,也被称为亚伯拉罕的橡树。传统认为这就是亚伯拉罕支搭帐棚、并招待三位天使的地方。叁、灵训要义

一、纵容自己的牧人与亚伯兰的牧人相争(7节)

二、以属世的眼光举目观看(10节)

三、自私地为自己选择(11节)

四、离开神所命定的地方(11节)

五、渐渐地移近罪恶之源(12节)

六、最后住在罪恶之地(12~13节)

一、眼光错─举目(10节)

二、存心错─选择(11节)

三、脚步错─往东迁移(11节)

一、示剑(十二6):有生命的能力

二、伯特利(3节):有神的家,就是基督的身体

三、希伯仑(18节):有身体的交通

一、要举目四面观看(14节)─知道他的恩召有何等指望,基业有何等丰盛的荣耀(弗一18)

二、要纵横走遍(17节)─将灵里所看见的,付诸行动(参雅二22),仔细且深入地经历

三、要在希伯仑过帐棚和筑坛的生活(18节)─进入甜美的交通,过[在地若天]的生活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