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经验 http://m.39.net/baidianfeng/qzzt/bdfzlff/引言
炀帝大业五年(年),启民可汗死,其子继立,是为始毕可汗,对隋仍表忠顺。后来隋用朝臣裴矩之策,以宗女嫁始毕之弟叱吉设,叱吉设不敢受;始毕怨隋,又恨裴矩擅杀其臣下,乃于十一年(年开始叛乱。其年八月,始毕率骑十余万,乘炀帝北巡,围炀帝于雁门(今山西代县)。当时情势危殆,幸义成公主(那时她已顺从胡俗,改嫁始毕)遣使诈称北边有警,促始毕回师。九月,雁门之围始解。
其时隋内部乱象纷呈,两三年后,便告覆灭。西突厥则自达头奔吐谷浑后,又分为两个势力:一是最高可汗泥橛处罗,居伊犁河流域;一是射匮可汗(达头之孙,处罗之叔),据西突厥西部。隋室以婚烟为诱,动射匮背叛处罗。大业七年(61年)射匮击败处罗,处罗率数千人降隋,炀帝赐号为曷萨那可汗,射匮遂取得西突厥的领袖地位。到隋灭亡,东西突厥均趋于极盛,在隋末唐初的十余年中,它们变成东亚大部民族的主人。
隋与西域及吐谷浑的交往
隋代周后,文帝也没有经略西域的意思,当时中国对西域内部的情形,相当陌生,仅知那里有二十个左右的国家。至炀帝时,西域诸国胡人,有不少到张掖(今甘肃张掖县)做生意的。炀帝命裴矩加以管理,矩便引诱他们说出西域各国的山川风俗以及其国人的仪形服饰,根据这些资料,写成《西域图记》三卷,所记凡四十四国。并另制西域地图,将西域各国的要害,尽行画出,图中所包括的地区,有二万里之广。
书中说,从敦煌出发,共有三条通路贯穿西域,直达西域西界的“两海”(今地中海或里海)。裴矩的书,引起了炀帝的兴趣,于是派矩利诱西域人入朝。从此西域人来隋京朝谒观光的,络绎不绝;所经过的郡县,迎来送往,靡费极大,竟至于民不聊生。大业五年(年),炀帝西巡燕支山(在今甘肃武威市),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县)王麴伯雅、伊吾(今新疆哈密县)王吐屯设和西域二十七国的使者,都迎谒道左,伊吾王并献西域数千里之地。
炀帝也派遣使者韦节、杜行满宣慰西域,在各国取得玛瑙杯、佛经、舞女、狮子皮、火鼠毛等物而还。次年春天,炀帝于洛阳盛陈百戏,招待来京的西域诸国酋长和使节。剧场周围五千步,仅奏乐的便有一万八千人,演戏的时间,长达一月之久,其后年年如此。西域普通人来隋的,有时也可得到免费酒食的招待。这些都是炀帝为夸示高强而做的。西域文化在隋时仍照旧输入中国,西域人除擅长音乐歌舞外,并有他们独特的工艺技术,他们的这种奇技,对中国中古时代工艺的发展,有很大的贡献。
隋代的三大技术家宇文恺、阎毗、何稠都含有西域人的血统,隋代许多宏丽精妙的制作,都是他们以西域的奇技来附合中国的规制造成的。宇文恺曾于文帝时筑大兴城开广通渠,修仁寿宫;又于炀帝时筑洛阳城,穷极壮丽。炀帝北巡塞外,命他做大帐,下可坐数千人,又造“观风行殿”,上容侍卫数百人下施轮轴,可以推移。阎毗曾主持开凿永济渠,何稠则曾设计炀帝及皇后的车舆仪仗及百官仪服。
炀帝伐高丽时,命稠造辽水桥,二日而成,又造“六合城”,周围八里,高十仞,可以牵引而行。至于西域人在隋做大官的,也颇不乏人,例如隋末群雄之一的王世充便是西域人。他于炀帝时曾做过江都通守等大官。吐谷浑于北魏末年,日渐强大,其酋长夷昌,自称可汗,定都于伏俟城(在今青海湖西)。北周时,其可汗夸昌,屡次寇掠边境。隋时吐谷浑已沾染深度的汉化,其*府官员有王公、仆射、尚书、郎中将*等称号,器械衣服,也与中国略同。
文帝初年,曾派兵击败之,夸吕远遁。其名王十三人,均率部落投降,文帝以其中的高宁王移兹裒为大将*,封河南王以统降众。但夸吕仍寇掠不绝,直至平陈以后,始不敢寇边。不久,夸昌死,子伏立,向隋室上表称藩,隋妻以宗女光化公主。但伏接着死于内乱中,部下共立其弟伏允为可汗,隋依其俗仍以光化公主妻之。自此伏允年年朝贡,暗中访察中国内部的情形,文帝对之甚为厌恶,但始终未采取行动。
炀帝时,派裴矩劝说铁勒部落击吐谷浑,铁勒果出兵攻之,隋又伏兵掩袭,结果伏允兵败,南窜入山谷中。隋*获得吐谷浑降人十余万口,六畜三十余万,并把吐谷浑的地盘接收过来。这块地盘东西约四千里、南北约二千里,隋于其地增设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前二郡大致辖有今青海湖以西和以南地区,后二郡则辖有今新疆的东南部。并发全国轻罪犯人,徙居其地。
大业五年(年),炀帝西巡燕支山,本想对吐谷浑做再度的讨伐,但因中伏允之计,未能成功。炀帝又命刘权镇守河源郡积石镇(今甘肃临夏县西),大开屯田,防御吐谷浑,以保障通往西域的道路。伏允败走后,率数千骑作客于今青海湖东南的羌族部落*项。当吐谷浑尚对隋称藩时,伏允曾遣其子顺入朝,为炀帝所留;至此隋室送顺返吐谷浑,统其余众,但因其内部不协,未能成功。到炀帝末年中国大乱,伏允乘机恢复失地,并且重新开始他的寇边生活。
隋与南方诸国的交往
这里所说的海外和南方诸国,包括倭奴、流求、赤土、林邑四国。倭奴国(以下简称“倭国”)自东汉对中国三度通使,至三国时,魏因控制朝鲜半岛之便,依旧与诸倭往来。魏时,倭国女王卑弥呼遣使入贡,魏封之为“亲魏倭王”,并派官吏前往其国答聘。中国的文字和古书(《论语》等),也于汉魏之交由百济传入倭国。其后因中国内乱,双方隔绝甚久,但倭曾与南朝的宋有往来,并受过宋的册封。
至南北朝末叶(6世纪中叶),佛教也经百济传入倭国;但同时中国的北方,周武帝正有灭佛之举。隋时,今日本诸岛列国并立,大都附于倭,新罗、百济,也奉之为上国。开皇二十年(年),倭女王阿每多利思北孤(即“推古天皇”)遣使来朝,据倭使说,其国“气候温暖,草木冬青”。又说:“倭王以天为兄,以日为弟。天未明时出听*,跏肤坐,日出便停理务,云‘委我弟’。”
文帝认为“大无义理,训令改之”。炀帝时,倭女王闻炀帝重兴佛法,于大业三年(年)再遣使者小野妹子(华名苏因高)朝隋,并以沙门数十人随行来学佛法。倭王在国书中有这样的话:“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对这种称呼甚不高兴,但他为经营海外的浓厚兴趣所驱使,仍于次年派裴世清出使倭国。倭王甚表欢迎,并遣使随世清入朝,从此开始中倭通交的新页。
倭国对中国文化不特做更大量而且开始做直接的吸收,自此以后,倭国不再完全依赖朝鲜半岛做输入中国文化的桥梁,而可以遣人向中国直接学习。再说流求。据近世学者的考证,隋代的流求,就是现在的台湾,也有人反对这个说法,认为是现在的琉球群岛。根据中国旧史有关隋代流求国的记载,从它的位置、风土、气候和隋室对流求的进兵路线看来,隋代流求即现在台湾的说法,是大体可以成立的。
在隋以前,流求与中国从没有交通。炀帝时,海师何蛮曾隐约瞭望到这片土地。大业三年(年),炀帝命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告诉他这件事,于是相偕前往。二人到流求后,因语言不通,便掠了一个流求人回来。据说当时的流求,盛产木材,种类与中国江南地带所产的相同;风土气候,则与岭南相似。次年,又命朱宽前往抚慰、流求不从。
六年(年),炀帝派陈棱、张镇周从义安(今广东潮安县)率兵渡海进攻,费时月余,始达流求;其王欢斯渴剌兜派兵迎战失败,隋兵攻入流求都城杀渴剌兜,俘其人民数千而回。经过这一次突然降临的浩劫后,流求在中国史书里,淹没了一个长久时期,直到南宋,才又出现。当朱宽二度赴流求时,曾携回一种流求布甲,据时来历的国使者说,这种布甲是“夷邪久国”人所用之物。
结语
由此可知,隋时倭国和流求之间,当已有直接或间接的交通。林邑自经宋文帝讨代伐,国势顿衰。梁陈之时,与中国信使往来,顺少入寇。隋文帝平陈后,林邑曾遣使朝贡,但不久又告断绝。文帝末年,听说林邑出产奇宝,因而命刘方率师经略林邑,既而文帝去世,*事乃告停顿。